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

Content

承接連日談及的回憶,近日要找一些舊物,打開了風塵很久的「冷宮」紙箱,很是欷歔,卻也忽然令人感悟到甚麼是歷史重構。

有很多東西都希望遺忘,偏偏實物令人難以逃避,這是其一。更難形容的感覺是如果抽空自己的回憶、昔日的主觀情感,或真的忘記了,只看「出土文物」,就像閱讀一個陌生人的故事,可以得出徹底相反的觀察。

那甚麼是真實?

舉一個很實在的例子。我以往很真心的覺得,無論是自己在大學辦的所謂「國際學術會議」、還是在香港搞的所謂公民社會活動,都非常非常「流」,屬於難登大雅之堂的雞棚,似是細路仔玩泥沙,價值接近零。而我一直用這種 cynicism 催眠自己,以免自己真的投入其中。也全靠這種抽離感,才可以在社會生存下去。

但現在回看那些會議紀錄、出席嘉賓、安排流程、文章發表、社會反應,卻忽然覺得,還真的好像是那麼一回事。再覺得自己當打之時,還真的挺厲害,起碼對任何公司都非常抵請,就算不能一個打十個,七、八個總可以。

而我很記得當時我絕對沒有這樣的感覺。只習慣儘量 downplay 自己,也許這是亂世的自我保護,於是日子有功,也很成功的說服自己。

為甚麼此刻有了不同觀感?現在「新香港」的不知所謂,映襯到任何正常的事,都好像有點質素,只不過是表因。真正關鍵是唯有自己真心覺得不再在局中,才有可能不亢不卑地回看一切。現在還沒有到那境界,但起碼接近了很多。

不過有一點是連貫的。

我從來不相信任何官方的 mission statement,無論是人家的,還是自己的。做不出來,不過是一篇劣等作文;做了出來,也就不需要作文,或自然會出現後人(包括未來的自己)重構現實的作文。

畢竟世事根據主觀意願的軌跡,產生線性效果的事,從來困難。但只要做好一件事,累積出來,總會成為 something。只是這 something,很可能和當初的初心大有偏差,甚至完全無關,乃至相反。

▶️ 結構的生死輪迴:一百年後,人們如何閱讀香港這段歷史?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nrNivHLKd8

Files

Comments

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