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

Content

我的最大開支,大概是書,家中大概有書幾萬本。近年隨著自由香港消失,更是不斷搜購香港舊書。但和前輩們相比,自然不可能相提並論。

有一段時期我在海外時,父母會自動為我「清理」舊書,也經常覺得舊書應該丟棄。難得支持我增加藏品的是葉靈鳳的女兒葉中敏,她笑說:「我們父親當年也是這樣的」。大概這也是我從小到大,她對我另眼相看、感到似曾相識的原因。

葉靈鳳在香港雖然遠不及在上海時生活寬裕,也要靠自己不斷寫專欄養活一家十口,但生活條件也不俗,起碼可以住大屋,還有傭人。據說是他在二戰期間因為和日本的聯繫,協助過不少香港要人,那屋主就讓他以極低價租下大屋作回報。

他在上海時代,本來有過萬藏書,因為日本侵華而付諸一炬,對愛書人而言,傷痛可想而知(令人想到邱吉爾全屋藏書也是二戰被德軍空襲全毀)。到了香港,收藏由零開始,他每有餘錢,就會用來買書,而且很多都是價格較昂貴的外文書。一來用來介紹給讀者,二來也是收藏。結果他全家都是書,而且很多後來很珍貴的藏品,都是隨便放在地上,只能在他病逝後留待後人尋寶。

為什麼文人要買那麼多書,背後有很複雜的情感。

佔有慾、收藏慾、炫耀慾是不可能沒有的元素,但畢竟「內行看門道」,一般人「嘩嘩嘩」過後就算,要懂得欣賞藏品的行家又不好找,所以藏書其實也是當時的「交友app」,可以讓志同道合的人逐漸深交。

另一方面,每個人的藏書都有自己的品味,反映了自己的人生觀、甚或人生,用現代科技話語,那也是構建了個人化的「元宇宙」,深入其中,彷彿就能和世俗紛擾的真實世界切割。難怪葉靈鳳的日記提過,回家讀書後,最好永遠不要出來。

我自己最討厭的就是在讀書、音樂、咖啡的me time當中,忽然有任何人打擾,那是闖入自己的元宇宙,非常無禮。

葉靈鳳的藏書有不少寶藏,例如《一千零一夜》的 Richard Burton 爵士翻譯版,一套十六本限量收藏。在他死後,這被《大公報》的翻譯高手杜漸耗盡畢生積蓄買去:還要是通過人事,找《大公報》高層從葉靈鳳的女兒葉中敏手中購買,否則大概也買不到。至於其他收藏品,包括藏畫,據說很多都是被畫家黃蒙田買走(我們同齡人的中學中文範文《住林深處人家》,就是來自他)。這裡面相信有更多珍藏,例如齊白石的畫,本來都不貴,絕不是今天的天價。那時候的文人雅士很喜歡考自己的眼光,雖然自己未必看到藏畫升值的一天,但後人就會知道「識貨」。

葉靈鳳還有收藏藏書票,那裡有更多的故事,據說包括與畢加索的通訊,和畢加索贈送的個人印刻藏書票。現在不知是多少價錢,但在他女兒們心目中,自然無價。

▶️ 陶傑:(三)A Man Must Choose:《大公報》被「二次奪舍」・「留下來的人」心理解讀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8t4vUqhlqw

Files

Comments

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