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

Content

談及我父親獲港大聘請時,港大校長是英國人樂品淳教授,1965-1972年在任。雖然他落任後也不時回到香港,但原來不少新一代港大人對這個名字已經很陌生,值得補充一談。

「樂品淳」這個中文名字不知是誰取,Kenneth Ernest Robinson不翻譯「魯賓遜」,當然是採取英治香港對英國官員的典雅譯名為範例。但這也多少反映他本人的學術背景:文科出身,歷史學家、社會科學家,不過當學者前的主要身份,其實是英國政府的殖民地部官員。在港大早年,英國殖民地部基本上將之當作帝國機器一部份來運作,存在先天的「旋轉門」。例如第一任港大校長儀禮爵士(Sir Charles Eliot)、第二任卜蘭溢爵士(Sir William Edwin Brunyate),都是英國外交官出身。

樂品淳是牛津大學高材生,專攻殖民地歷史,最高學歷只是碩士,也就是並沒有博士學位,這在今天看來,一個沒有博士學位的大學校長乃不可思議(他的博士頭銜,都是在香港被頒授的名譽博士而已)。然而英國沒有人質疑他的學術背景:正因為他對殖民地研究充滿興趣,才索性考入殖民地部當官,曾先後在西印度群島、西非工作,二戰後返回牛津大學當高級講師,到香港前是倫敦大學的英聯邦研究院院長(那時候,正是我父親在倫敦大學讀博士之時)。

由於樂品淳本人的文科背景,他在港大似乎特別銳意拓展人文學科發展,例如成立了社會科學院、法學系,某程度上,依然是以殖民地官員心態去開拓「帝國學」。

然而他也是最後一位有明顯殖民地官僚色彩的港大校長:1972年,新港督麥理浩逐步推動本土化,包括找華人當港大校長,樂品淳在不大情願的狀況下離職,也終結了港大的「帝國大學」歲月。畢竟六七暴動期間,港大的「帝國」色彩,也是左派批評對象之一,後來的國粹派港大學生領袖,甚至寫過一篇《學苑》文章批評港大是「帝國的大學」(作者馮可強,日後會出場)。在樂品淳時代,港大依然帝國風濃厚,活像英國一座境外校園,但只有父親一代人有緣見證整個變遷了。

Files

Comments

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