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

Content

祖父母一家閒時最愛看甚麼報紙雜誌?答案是《春秋》。而這和我們今天的處境,隱隱然頗有雷同。雖然我認識了《春秋》雜誌的前輩多年,這卻是此刻我才察覺的。

《春秋》1957年創刊,剛在2021年幾個月前宣佈停刊,前後64年,應該是香港最長壽雜誌之一。用我們今天的說話,這是一份「diasporic magazine」,主要對象是當時「離散」在香港的「前朝餘孽」,無論是作者、還是讀者,大都和國民黨政權、北洋政府、汪精衛政權有關係,不少還是非常核心的高層。

因此,對祖父母而言,讀這些文章,就像重溫自己經歷過的歷史。

我是大約十年前,認識《春秋》現任總編輯姚太的,她當時已經90歲,現在就是差不多100歲。我本來打算去年年底回港和她飯聚,結果一直未回去;本來也約了飯局和家人,她也擔心疫情,所以一直未再碰面,但一直有傳達問候。姚太的丈夫姚立夫,就是《春秋》雜誌的創辦人,他本身效力西北軍閥「馬家軍」的馬步芳,1949年後來到香港做生意,把賺到的錢都用來搞雜誌,想不到《春秋》很快比本業更成功。

《春秋》全盛期的作者,包括桂系巨頭黃旭初、軍閥張發奎、「五四運動」批鬥對象曹汝霖、青年黨黨魁李璜、汪精衛政權要人金雄白等,都是重量級的內幕現代史權威。通過這些人,《春秋》也得到其他內幕文章的獨家連載,例如汪政權二、三號人物陳公博、周佛海的回憶錄,末代皇帝溥儀「帝師」洋人莊士敦的回憶錄《紫禁城的黃昏》等。姚太曾珍而重之的送了一套舊版《陳公博周佛海回憶錄合集》、《曹汝霖一生的回憶》、《紫禁城的黃昏》給我,每本在古董書店都是有價有市,相當珍貴。

我想要是祖父母當年可以收藏,定必十分快慰。

這些重練級作者願意長期在《春秋》供稿連載,除了要傳承歷史,稿費也是一個重要考慮。當時不少流亡到香港的政要,生活其實十分拮据,而《春秋》全盛期的十多萬份銷量,也足以發優厚稿費給前黨政要人。像貴為廣西省政府主席三十年的黃旭初,本來打算到香港「反攻大陸」,但他的掌櫃帶同巨款私逃,令他只能靠在《春秋》賣文為生;其他像和毛澤東爭天下的中共前高層張國燾,晚年也是靠寫回憶錄為生。不過要不是這樣,歷史可能就不會有這麼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流傳了。

認識《春秋》的前輩,除了姚太,還有幾位,其中一位就是我在YouTube頻道訪問過的商人李龍鑣老先生,他去年在台灣,此刻已回到香港,本來打算再回來,但聽說李太回去後一直養病,畢竟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。另一位是港大歷史系前系主任呂元聰教授,他倒是我的世交,因為他在英國讀博士時的roommate正是我父親,不過近年變成中聯辦御用歷史學人,這是後話,日後會再談。還有一位非常典雅的藝術家鄧小姐,一直貼身照顧姚太,從中可以看到上一代濃厚的人情味。

年前《春秋》一直希望找人接辦,我也聯絡了一些有興趣的年輕人,不過因為種種原因,始終未能成事。假如《春秋》的歷史檔案最終落入中國政府或中國大學手中,恐怕這又是改寫歷史的一步。不過就算明知道會這樣發生,也是改變不了,令人無奈。

時至今日,我們不少朋友都打算辦一些簡單媒體,供離散了各地的海外香港人連結之用,互通訊息。忽然想起,其實這不正是《春秋》的原意?《春秋》的讀者也不單是在香港,即使在大陸「淪陷區」,有辦法的人還是可以看見;至於海外華僑讀者,更是大不乏人。假如我們能復刻《春秋》精神,在21世紀海外把diasporic magazine辦好,這種歷史傳承,當有相當價值。

Files

Comments

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.